2024-06-27
中国门窗网
中国门窗网
6054
去年,80后设计师王恒
租下北京五环的一栋500㎡房子,
作为一人两猫的新家。
从家步行到工作室,大约30秒。
租约5年,改造费用近300万。
王恒的家In Box,以及他的2只猫:红海、乔布斯
他带着“玩”心改造:
室内装下一部汽车、三辆摩托车、一艘船,
以及椅子、音响、玩偶等二十多年的旧藏,
朋友们来了,都说“真好”;
房子只有一居室,
卧室之外的客餐厅、健身室、咖啡厅、书房等,
几乎全为开放式。
InBox的日与夜
他也想在家做些居住“实验”:
琢磨层高、灯光、能耗,
尽量让房子具有灵活变化的能力。
他说,多数人装修时,
得考虑家是否能适应未来5~15年里,
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。
“房子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共性需求,
希望用设计来满足。”
自述:王 恒
编辑:徐 莹
王恒40岁了,笑声很爽朗。看着他家大大小小的“玩具”,我们问:怎么保持一颗玩心?他玩笑道:“我只爱玩儿。”
拍摄间隙里,“只爱玩儿”的王恒马不停蹄地回复工作信息、出门见客户、参加活动。有次他回来时,我们找了各自喜欢的角落,正舒展地休息,他说:“我特别高兴。挺喜欢让朋友来的,我会问他们,和之前见过的家相比,这里有什么不同。”
除了显而易见的丰富物品和特别的结构,王恒常常提示我们关注细节,比如不同区域的层高差异、灯光、温度和湿度……“我在这里一边生活,一边做过去没有机会做的实验。”以下是王恒的自述。
旧车票、音响、手办
我从十几岁开始离家读书,后来去日本和意大利留学。回国工作后,待过广州、上海、深圳……最忙的时候,我只需要一个皮箱,拖着它走2年,每天住酒店。
这个过程中,我仍然留下了好多喜欢的、重要的物品,把它们快递回老家,请妈妈帮忙保存:上学时打工买的第一双鞋、从老家到北京的车票、二十出头买的音响……我是个特别好攒的人。
2016年到北京做项目,就一直留在这里了。五六年来,我继续把新买的东西存进仓库。做这个房子前就想过,我的家应该承载起自己二十几年的爱好,能随时看到所有喜欢的东西,而且伸手就可以摆弄。所以,这次搬进新家后,除了床是新买的,其余的大部分物品是旧藏。
▲
入户后,向右走
入户后,往左看。船用吊绳悬挂起来;车要开进家里,所以部分区域铺了户外地板
打开入户门,就看到停在家里的1辆汽车、3辆摩托车、1艘船。对我来讲,这块区域是家和外界之间的模糊地带,特别像哆啦A梦的“任意门”。
我在一堵墙上安装了大块面的洞洞板,收纳自行车、灯、潜水服、雪具、船桨、滑板等户外用品。调整这面洞洞板的陈列,大概花了三四天,东西太多,只能把最主要的挂上去,摆出美感。
好多朋友来看了,都觉得真好。
滑雪、冲浪、露营
这些物品,其实反映了我的爱好。
北方四季分明。春天和秋天露营,扎营做饭之余,骑着摩托车把整个山跑一圈,看各种各样的风景;夏天玩水,划着船到湖中间,一个猛子扎下去,还能钓鱼、玩桨板;冬天去滑雪。
我爱玩、爱尝试,所以喜欢的户外运动越来越多,装备也越来越多。爱好什么的,不一定非要往专业上去拼,朋友开玩笑,说我划水就是和大自然搏斗去了。没有关系,我喜欢那个过程。
每当想驰骋的时候,把户外装备放在车上,好像就已经到达了山川河海。所以决定将车开进家里,车是我的“战马”,是坚强的后盾。
家里的椅子
木头来自日本雪山上的老房子,户外桌前的椅子大概一百多岁了
家里有76把椅子,大概50多个品类,少有重样。有些是我喜欢的设计师的作品,有些是中古的。
如果说我的家具是藏品,有点夸张,它们没有那么高的价值,但的确都是挑选了很久、特别中意的。茶台边的椅子,整整看了3年才买。户外茶几旁的椅子是朋友送的,大概一百多年前的东西,椅背转动时的嘎吱声特别好听。
可以种多肉的茶几
还有些家具是自己设计的。比如一层客厅的茶几,它也是个壁炉,台面黑压压的,我挖空一块,铺上泥土后,能种多肉植物。
植物岛
我很喜欢植物,在中庭做了“植物岛”,现在主位上的是幸福树。每天早晨起来,拉开窗帘后看到一抹绿,觉得活着真好。
植物岛配备了定时浇灌系统,大概每1小时30秒喷一次水雾。我也在不断测试和记录,这个小绿洲会对整个房子的湿度产生怎样的影响。目前室内湿度47%左右,我计划做一个植物缸,看看未来的湿度能不能到达让人更舒适的50%以上。
这些植物,基本都站在家里最暗的位置。为了给它们补光,白天得用植物灯照射,这也改善了室内采光,一举两得。
在大理做项目之余,学会了手作皮具
我把家看作一个大型机械设备,物品是零件,能够不断被更换、组合。有时候我修剪植物,摆弄物件,把家具东移过去、西移过来,再坐下来感受,这个家怎么能更舒适?我也反问自己,攒了这么多,喜欢的究竟是什么?
喜欢可以改造的、有不同组装方式的物品。我的摩托车、自行车,除了骑行,还能改装。哪怕买回一块手表,我也想着把表带换掉。
凝固的烛泪
听老歌时,点一盏小灯
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卷尺
也喜欢有时间堆积感的物品。我有很多蜡烛,它们被点亮的那一刻虽然很美,但我更爱蜡油滴落又重新凝结的样子,那代表不断沉积的时间。过去二十多年里攒下的很多东西,也象征时间的积累,对我来讲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所以,虽然搬进来几个月了,但我觉得这个家没有完工,它在我的各种实验、挪移、爱好中持续变化着。等到某一天,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时间的印记,那才是最美的。
刚租下这个房子时,它只有一个外壳,里面基本什么都没有,可改造性比较强。
我为这个家取名In Box。一方面,家就是装下所有东西的盒子。另一方面,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无形的“盒子”,总是更愿意接受自己已经知道、认可的东西。所以,作为设计师,我希望进行一些过去没有机会尝试的“冒险”,“榨干”这个空间,让它未来有无限变化的可能。一边生活,一边“实验”。
500㎡,只留一间卧室
“孤悬”的卧室
房子原本的大门,大概在如今车库门的位置,进去后有一挂楼梯通往二层。能拆的部分,我都拆了。In Box的整体造价大概300万,重头戏在结构改造上。
现在的家里几乎没有隔断,一共3层,但空间都是相连的,放眼看过去,大致能掌握全貌。
大面积涂刷的微水泥,形成了室内的皮肤。灰色能高度包容不同风格、色彩的物件。
一层客餐厅
进门之后,经过户外装备区,再往里就是一层的客餐厅,可以坐在地毯上看电影、吃鸭脖,还能唱卡拉OK。
燃起壁炉
冬天,我特别喜欢和朋友们把茶几台面的酒精壁炉、烧木材的真壁炉都点起来。酒精燃烧的时候,火苗的曲线像轻拍在沙滩上的细浪,柴火更“凶猛”,像海浪扑往礁石。那一刻,我总觉得很幸福。
健身室
穿过楼梯下方,就到健身区。我每天都运动,尤其夏天,出过一身汗才松快。
二层,厨房、餐厅、客厅
上到二层,眼前就是厨房、餐厅、客厅一体的区域。如果家人或朋友们来吃饭,先吃好的人能上旁边的沙发去坐,吃的人、玩儿的人总能共处同个空间,说说笑笑。
小咖啡厅的日与夜
从厨房下两级台阶,这个夹层是小咖啡厅,我是重度咖啡依赖者。
小咖啡厅的层高比较矮,只有两米一,但它给人很强的包裹感,所以好多朋友觉得这里反而是最舒服、最能留人的地方。我一个人的时候,晚上在这看电影、听音乐。
天色完全暗下来后,小咖啡厅的光影很美。在设计阶段,我就为这一块的台灯、壁灯、吊灯预留了点位,这样灯光才能均衡、柔和。
中庭灯光
书房的夜晚
顶面的灯光
其实,整个家在夜晚都显得安静、温暖,这有赖于灯光所营造的氛围。不论顶面的灯光,还是落地灯、台灯,甚至蜡烛、家具内部的发光,我都尽量将这些人造光源安置组合得更自然,形成漫反射。
如果仔细看,有些天花的边缘是弧形的圆角,灯光打上去以后,能让整个房子看上去更大。
中庭灯光是组合照明,包括灯带、吊灯等等,在夜晚打开它们,就像在房间里放了一个大灯笼,很能增添气氛。
书房
露台
临窗的书房也在二层,挨着一方狭长的露台。在初夏,我早起上露台吃早饭,晚上睡觉前也来待一会儿。
卧室
俯瞰这个家的最佳位置,是顶层的卧室。我在睡床侧面的墙上开了长条窗洞,但不封窗,只挂窗帘。从那儿看下去,一览无遗。整个家一共500㎡,除卫生间、衣帽间外,就只有这一室。
我的家,拥抱无限的变化
家里的不同区域,层高不尽相同。我故意这样安排,不仅为了获得丰富的居住体验,也因为它可以带来变化。
比如,3张长桌位于不同的地方,都可以用来吃饭聚餐;一楼和二楼都能看电影;音响和唱机分散各处……作为设计师,我希望在不同环境里做同一件事儿,然后比较其中的感受有什么不同。
岛台也能移动
再比如,某天我也许将书房搬到夹层去,或者将咖啡厅挪到露台边。连厨房也可以变,岛台下藏了4个轮子,调整部分水电管路后,岛台能横过来使用。
尽量给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空间,这不仅仅是个人趣味。设计师们遇到的大部分住宅改造项目,要从替屋主厘清生活需求开始,用设计来帮他们拥抱未来5~15年的人生变化。
为苏州一家五口设计的家,120㎡。在玄关安置洗手台,无尘入户
为苏州一家五口设计的家,120㎡。客厅(书房)、餐厅、厨房一体
为苏州一家五口设计的家,120㎡。儿童房与多功能室(左侧)合并设计,多功能室可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成为照护室、娱乐室、书房
这6年来,我和团队可能接了一两千个大大小小的住宅项目。去年,我们挑选一些中小户型案例,集结成一本《理想的家:住宅精细化设计》。
所谓精细化设计,简单地说,就是从需求出发,由内而外地思考问题,而不是仅以视觉为先导。比如厨房,先回答是否需要厨房、需要多少收纳空间、每格柜子里究竟放什么、需不需要净水等问题,再去想瓷砖挑什么样、橱柜上哪个颜色。
为上海一家四口设计的家,59㎡。移动书柜隔开主卧、客厅,白天打开书柜的推拉隔板,保证采光,夜间关闭隔板,保证隐私。玻璃门开启时,自动雾化
装修房子这件事背后,藏着人们非常现实的共性需求:无法体现个性的精装房,如何轻改造?老破小里怎样住下一家三口?小夫妻的婚房,能不能应对从两口之家到上有老、下有小的转变?北上广深的独生子女,如何给家乡的独居父母准备养老房?
我们希望给出有借鉴意义的解决案例。
开一台空调就够了
我调整了部分窗户的位置和尺寸,让整个房子的保温、自然通风更好。家里没有装地暖。我特意选了5台单机空调,各5匹。
理论上,一个500㎡的家,需要5台这样的空调才能暖和起来。去年11月入住后的整个冬天,我开一台空调,再用壁炉做辅助,就比较暖了。现在40℃,如果家里没有客人,一台空调也足够制冷。我继续记录数据,统计整个夏天的能耗。
王恒在办公室
现在,在办公室完成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后,我一般马上回家,所以有很多时间待在家里。但每天都在工作,昨天晚上10点还在这儿开电话会。有三十多岁的同事说,设计师好苦。
我曾经也非常纠结。近几年,除了过年的十来天回老家,几乎没有闲着。每天见好多人,客户、媒体、朋友……记得我前几年的状态是,好累,简直要崩溃了。
人其实挺像皮筋的,可以很有弹性。当我不能再负荷的时候,试着转变了想法。
作为设计师,接触的客户们往往在认知上高于我。这样的一群人来找我,愿意耗费时间和我聊他们的生活、工作,我一想,还有比设计师更好的职业吗?
如果把接触的每个人、每件事,仅仅当成一项“工作”,靠设计费来驱动,可能支撑不了多久。
心态松弛之后,希望用心地给客户设计一个家之后,那就不一样了。听对方讲述需求时会聊得很深。帮他们做技术和情绪上的梳理,凭借的是对这个人的了解,知道什么样的家合适、应该给他们哪些东西,而不仅仅解决条条框框的衣服放哪儿、冰箱怎么摆、用什么颜色……人们搬进新家的那一刻,有时我也很激动。
王恒的两只猫都非常亲人
小满是福,就摆在通往王恒卧室的转角处
经常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,说晚上8点以后关机、不工作,或者10点以后请不要打扰我。我们真的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吗?好像越想着分开,越痛苦。
每次把自己的皮筋拉到快断了之后,看着它弹回去,发现皮筋可能又长了一点,韧性又强了一些。人生都是三进两退,不断前进,同时不断地后退,所以我没有太多的期许,小满是福。
熟悉的设计师朋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,有人说帮我再改改我的家,比如门怎么调整更好。我说,这个家现在的样子对我来讲是最舒服的,我觉得挺好,不需要更好。
(图文来源:一条公众号,侵删)
158111920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