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7-19
中国门窗网
中国门窗网
1551
听身边的朋友同事们聊装修,以前是头疼该选择什么陶瓷、木地板等,现在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怨门不好选择。他们说,陶瓷、木地板等建材平时多留意一下广告,再上网查一下其资质和网友们的评价,最后到大卖场做进一步的比较,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型、花色就好了。而木门市场中,小店面林立,看到的所谓“品牌”90%从未听说过,价位也悬殊,真让人犯难。
记者走访了郑州的门业市场发现,很多经销门的商家无法出示清晰有效的资质证明,而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门的标准也不甚了解,无法说出一个品牌门,很容易被商家花言巧语的宣传所迷惑。
一、木门价格悬殊缺乏规范
一位消费者带领记者看了让他万分疑惑的“美心门”,记者发现,一个市场内竟然有3家自称是“美心门”的门店,问及孰真孰假,各店主互相攻击对方是假。该消费者说因为自己无法辨别他们的真伪,干脆看别的牌子去了。
记者在门业市场上发现,门的价位悬殊惊人,价位从300元~3500元不等。有的店主竟然跟记者说,如果房子不是自己住,他可以提供不到300元钱一套的门,还有一家门店极力向记者推荐两扇库存实木门,要价才400元。
此外,市场上很多小门店销售的门,根本无从考究其资质,据业内人士透露,很多是中牟、十八里河等周边一些小加工厂生产的,标注的产地杭州、四川等均为空谈。
“从前年开始,郑州建材家居市场做门的商家成倍增加,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竞争状态。”霍尔茨德式门代理商张先生告诉记者,仅仅是郑汴路凤凰城周围,就有大概200家经营门的商家。
张先生是郑州市场第一批做门的老板,目睹了这个市场的变化。他说,5年前,郑州的门业市场开始朝正规方向发展,那时还处于起步阶段,没有整套门的概念,很多商家只做门的面板,不管油漆和做门套。门业市场在这两年迅速升温主要和消费者的观念改变有关。
七八年前,人们装修布置新家,主要使用的木门绝大多数都是装修师傅在完成装修时,用剩下的大芯板贴个皮、刷上漆,将就着装上就行了。然而,现在这种现场制作、现场安装的木门在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中基本上没了市场,大家纷纷到专业的门业市场去挑选样式和材质定做,手感好、装饰性强的成品门特别受欢迎。
据了解,门在装修中占据的造价份额约为18%,很多家庭装修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把它纳入了采购计划。据记者询问,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门业店面,不管牌子大小,要订一套品牌的木门,周期一般是一个月,最短也要等上半个月。“虽然门店增多,但目前郑州的门业市场还未成熟,一方面表现在木门消费的品牌意识不足,另一方面表现在木门市场的不规范。”东易日盛装饰首席设计师夏云占告诉记者,门业市场若要发展到现在陶瓷、木地板市场的状态,尚需时日。
二、木质门行业标准知者少
“现在消费者最缺的是对门的了解,所以买门时很盲目。”艾高门经理张晓红说,消费者对门的种类、材质、花色等的了解,全凭销售人员一张嘴,一是自己对此本身就不了解;二是门与门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全部通过感官判断,比如同一装饰面板的门外表一样,里面所用的材质不一样价格可能就会相差数百元甚至上千元。所以很多消费者极容易被低价格所迷惑。
去年8月1日,中国首部木质门标准就开始推行了,它是专门为规范木门市场而设立的。它要求木质门生产企业应在产品明显部位标明规格、生产日期、编号、门缝尺寸、甲醛含量、产品所用材质名称如锯材、胶合材等,以便于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。
比如标准中规定木质门所选木材的含水率不应大于12%,在高湿地区和高湿月份含水率允许略大些,但不得大于当地当月的空气平均含水率。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,目前该标准在门业市场上还未得到有效实行,有些卖门的商家不仅不标明材质,甚至连产品的价格也没标明。记者建议,消费者选购室内门之前,先到网上把各项指标都抄下来,然后到市场上对照。
业内人士说,如果木门从生产、销售到安装、服务,整个产业链都真正走向规范,这个古老而新生的行业将因此而受益无穷。
三、品牌战略乃门业当务之急
“建材家居各行业都在谈品牌,我觉得目前门业市场急需的是偶像级的品牌企业来引领其发展。”霍尔茨德式门代理商张先生说,“现在说起木门品牌老百姓能知道几个呢?这就是木门行业目前所必须面对的现实,所以企业要想从市场上多分一杯羹,就应该清楚品牌导向是木门企业做大做强必须思考的问题。”
据介绍,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珠三角、长三角、京津环渤海、东北三省和西南五大木门生产圈,出现了一批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品牌,如广东的润城创展、云南的红塔、浙江的梦天、北京的博亮和TATA等,这些品牌带动了木门生产的工业化和标准化,推动了行业的发展,但是在郑州市场上,品牌门仍然没有发挥它的“振臂一呼,应者云集”的号召力,所以很多没有资质的杂牌门依旧过着舒坦的日子。“市场需求的剧增,导致木门行业无序、盲目扩张,目前全国已经有上万家生产企业,而一些家具、地板生产企业也在纷纷转型往这个行业挤,家装行业也通过前店后厂的方式向这个行业渗透,很多企业在拼命追求数量,忽视了质量,难以保持品牌形象,这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隐忧。”
业内专家分析,很多企业品牌意识不是太强,尤其是靠给工程项目做配套起家的厂商,虽然暂时获得了一些利益,但如果不打造出强势品牌,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。“特别是售后服务,如果管理跟不上,做得不好,就很容易砸掉牌子。一个牌子砸掉之后,要重回市场,就太难了”。
15811192007